26
16 /
05
陈俊陶艺印象
来源:原创 浏览数:2212
陶艺世家后继有人——陈俊陶艺印象

在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三届“工美杯”精品评选中,年过七旬的陈绍康大师与儿子陈俊共同创作的建水陶艺作品《残贴彩填小口梅瓶》被评委一致打了高分,一举夺得了金奖。业内专家认为,其新法彩泥刻填工艺为建水紫陶的创新发展树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1939年出生的陈绍康,当代紫陶名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建水紫陶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13岁随父亲学习制陶,在50余载的从业实践中,不仅谙熟建水紫陶的整个工艺制作流程,而且精于雕刻,能书会画,其紫陶工艺品以其新奇古美的艺术造型和功力深厚的书画装饰独具一格,深受业内人士的赞誉和收藏家青睐,曾分别于1997年、1988年、1991年三次赴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师美术师”荣誉称号。并多次在国内各种评比中获得大奖,多件作品被国家珍宝馆收藏,为建水紫陶的继承和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尽管陈大师已年逾古稀,满头银丝,但他仍然壮心不已,积极探索,时刻都在思考建水紫陶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建水紫陶以阴刻阳填和无釉磨光工艺独树一帜,先后获得过巴拿马金奖和国家轻工部“中国四大名陶”荣誉称号,由此而闻名于世。然而,由于分别用不同色彩的泥料刻填图案,在色彩过渡上难以控制,以往的装饰在进行人物、动物刻画时,一般只能用单一色彩的线条表现,无法对人物面部进行细节描绘,更无法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这是建水紫陶刻填工艺的遗憾,也是制约建水紫陶刻填工艺异性的瓶颈。
陈大师说:“在建水紫陶发展初期,丹增和红河州、建水县政府领导十分关心,给予了一些资金支持,使我的工作室很快发展起来。现在的我,名气大了,效益也好了,但我最大的心愿是建水紫陶工艺的发展和产业的壮大,并以此带动建水更多的人能富起来。”于是,他带领徒弟进行研究,探索出彩泥浅填色彩过渡方法,用来表现人物造型和刻画面部细节。由此创作的作品色彩艳丽,过渡自然和谐,人物形象十分逼真。该方法攻克了建水紫陶彩填装饰的一个技术难关,树立了建水紫陶装饰艺术新的里程碑。
陈大师以其数十年的制陶实践,不仅创作了不计其数的工艺美术精品,为建水紫陶重塑辉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以其严谨的创作态度、精湛的制作技艺、深厚的艺术功底为建水紫陶培养了为数众多的人才。
如今,陈大师的儿子陈俊与其徒弟在其精心培育下已经成为了推动紫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从这些年轻的紫陶艺人身上,我们既得到了陈大师精湛的技艺后继有人的慰藉,更看到了建水紫陶复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