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生,白族,1987年出生于大理州鹤庆县。现为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鹤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杨记银坊总经理。
鹤庆新华村的银器制作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唐南诏时期。早在唐南诏时期,鹤庆新华村就已经是云南的铜银器手工艺中心,新华村的小炉匠就已挑着简陋的工具走村串巷打造银器,至今已有上千年的金、银、铜器加工历史,其产品沿着“茶马古道”大量输送到我国藏区及尼泊尔、印度等国,“鹤川匠人”的美名传誉海内外。鹤庆新华村银器制作手工艺的传承,靠的是身传口授,并且作为一项可以用来养家糊口的工艺,形成了家族传承观念。目前,新华村已形成“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一户一品,一户一业”的生产格局,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民族银器手工艺品加工地,产品主要销往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宁夏、内蒙、新疆、贵州、湖南、河南等省、区,还远销泰国、缅甸、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日本、美国等国家。新华村的银器制作工艺师们,并不满足于先辈留传下来的银器加工工艺,而是不断创新;他们周游全国各地,根据各地顾客的不同需要,精细加工,用精湛的工艺一锤一錾地手工制作精美银器工艺品,使产品日新月异。杨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杨生出生在鹤庆新华村世代相传的银器工艺之家,对银器传统手工工艺和匠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极其深厚的感情。他从12岁起就开始学艺,13岁便随师傅到四川九寨沟、西藏拉萨、甘肃夏河县和青海等地,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手工银饰制作工艺。在西藏的两年期间,他掌握了藏族银饰工艺精髓,对藏族手工艺银饰品的手工制作流程和技艺非常精通。随着年岁的增长和不断的实践磨练,杨生对银器手工制作的选材、下料、锻打、淬火、拉丝、画样、錾花、焊接、抛光清洗等工序的技艺,掌握得炉火纯青。通过摸、看、听、捏,他就知道银毛料的好坏;每次在下料前,他就在大脑里想好了做该件工艺品,需要些什么部件,不同的部件各需要材料的量分别是多少,熟练而且精准;錾花环节是手工银器制作工艺当中,最能体现作品神韵的一步。他能娴熟运用数十种不同型号的錾子,来应对不同花纹錾刻的需要,采用浮雕、剔底、高浮雕、平雕等不同的技法錾刻出不同的艺术图案效果。他技艺精熟,待人和蔼可亲,深得客户欢迎。在四川九寨沟期间,他多次为知名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提供表演节目时所穿服饰的藏银饰品,并于2007年为杨丽萍与容中尔甲联手打造的《藏迷》大型歌舞表演的演员制作、提供表演《藏迷》时佩戴的银饰。
“倦鸟思归”。在外漂泊、学艺多年,杨生决定返回家乡云南,在云南制作精美的银器手工艺品,展现给更多能读懂它们的人,同时,把银器制作这门古老的民族手工工艺传承下去。2007年,杨生夫妻二人来到昆明,一边艰苦创业,一边继续学习、提升银器手工加工工艺。2015年,他还专门到云南艺术学院进修,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在传承和发展自己本民族手工工艺的同时,他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并依据现代审美理念,不断融汇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寻找并铸就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机契合,成为创新性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和手工工艺的青年典范。目前,杨生已有杨记银坊3家连锁店、2个独立工作室和1个设在鹤庆新华村的手工加工工坊。他首创了九龙杯(银杯的外表雕刻有九条龙),主要银器工艺品包括九龙杯、手镯、银碗、茶具、酒具、银筷、耳环、戒指、项链和香道、摆件等,畅销全国和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