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县有一种红毡,名叫“马树红毡”,因原产于云南省巧家县马树镇而得名。马树红毡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用纯羊毛擀制成床毡、桌毡、毡包等,绘上吉祥、喜庆的民间美术图案,既利于健康,又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一直深受消费者青睐。
据民间传说,擀毡工艺的祖师是苏武。从历史资料推断,擀毡工艺是从新疆、宁夏一带传入中原的。从现有的考古发现,红毡工艺在滇东北最早出现于东晋,其标志是昭通市中心城所在地发掘清理的东晋霍承嗣壁画,该壁画上就绘有二十多位身披毡衫的武士。这些毡衫有的装饰有小圆圈花纹图案;有的无花纹涂成淡红或淡土黄色。在其后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擀毡艺术随时代的更替代代相传,不断创新。
清朝年间,洪氏先祖洪世俊带着家族来到巧家厅洪家箐开荒放牧,那时,这里林海茫茫,草场辽阔,水草丰茂,绵羊成群,给擀毡工艺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洪氏家族中出现了许多技艺精湛的擀毡艺人,洪锡智就是洪氏家族中颇有威望的老艺人。当时昭通、鲁甸江底和会泽拖车、者海、五星、小米竹一带擀毡工艺盛行,巧家厅洪家箐的毡匠众多,而且擀毡工艺更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高。到了民国年间,昭通城有一条因专事擀毡而得名的毡匠街。
随着历史的变迁,加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擀毡艺术又回缩于巧家厅洪家箐一带,后发展停滞并逐渐衰落。直到抗日战争结束,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洪家箐的擀毡工艺又得以迅速发展。解放后,土地为全民所有,畜牧归集体所有,羊毛也统购统销,由生产队算工分并参与集体分配。由于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红毡工艺主要传承人洪文亮被斗死,洪氏家族的擀毡艺人就不敢再绘制红毡,洪氏艺人也开始隐藏自己的手工艺术,红毡绘制艺术濒临消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红毡这门传统技艺得以发扬光大,马树镇孔家营村洪顺章是马树红毡的正宗传承人。
马树红毡以红色或绿色为主调,在上面绘就各种吉祥图案。图案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拙,画面热烈喜庆,诠释着民间艺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幸福的祈求。图案内容大都属传统题材,如“五股万字”、“寿扣万字”、“松鹤同寿”、“坠子”、“狮子滚绣球”、“喜鹊探梅”、“鹿望金钟”、“十二生肖”等。这些图案符号自成体系,从不同侧面体现着红毡艺人的美学追求。
在偏僻的高原之巅,独立于主流文化之外,马树红毡按自身的艺术规律和价值取向默默地发展和完善着,在成百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代艺人的苦心探索,融各个时代的文化、民俗、理想、愿望为一体,最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创作出了一系列颇具视觉冲击力的花毡艺术品,吸引着远远近近的消费者。
中共巧家县县委宣传部